

“变化是生命的元素,求变是生命的力量”,马克·吐温曾这样解释生命。而商场上何尝不是如此,正因为世异则事异,求变也是企业的常态。
近日,星巴克官宣布莱恩·尼科尔(Brian Niccol)将于9月9日接替拉什曼·纳拉辛汉(Laxman Narasimhan)成为新的董事长兼CEO。换帅消息一经传出后,股价迎来久违的大涨,当天涨幅高达24%,且随后一直处于高位。
知名投行TD Cowen分析师甚至将星巴克的股票评级从持有上调至买入,并认为尼科尔的加入将为星巴克带进一个新的时代。回看“前任”拉什曼不到一年半的任职期,星巴克CEO频繁更替背后,似乎透着浓浓的焦虑。
换帅背后,是中国市场失利带来的阵痛
从区域市场来看,星巴克在美国和中国的门店占其全球门店总数的60%以上,这两个市场是星巴克增长的双引擎。现阶段,星巴克需要面对的不只是美国市场的失守,更是中国市场上的节节败退。
财报数据显示,星巴克2024财年第二财季净利润为7.72亿美元,同比下降14.96%;同店销售方面,星巴克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4%,这也是该指标自2020年以来首次下滑。两大主要市场上,美国门店销售额同比下降3%,中国门店销售额同比下降11%。
如果说星巴克在美国市场的失守,很大程度源于顾客体验的流失,那么其在中国市场的下挫,则离不开中国咖啡和新茶饮品牌的“围猎”。
与中国咖啡品牌不同,星巴克贩卖的是被咖啡文化“熏陶”过的“第三空间”概念,而“第三空间”的盈利很大程度依赖于单位坪效,以期用最小的面积,获得最大的营收。
随后疫情期间的禁止堂食,使得星巴克与中国咖啡品牌之间的攻守之势发生变化,其单位坪效也大打折扣。同一时间,与星巴克一样也主打“第三空间”的奈雪开始转战“线上渠道”,叠加“窗口自取”的无接触式取餐,双管齐下得以坚持下来。
而星巴克时至今日,线上渠道的发展仍然滞后,这也导致中国咖啡和新茶饮品牌与星巴克之间的差距被进一步缩小。随后星巴克又受到来自Manner(同样瞄准重度咖啡爱好者)、M Stand(主打“第三空间”)的性价比“狙击”。
随着性价比的角逐愈演愈烈,瑞幸、库迪将咖啡单杯价格下压至9.9元,蜜雪冰城的幸运咖更是进一步下探,5元就能喝上一杯咖啡。
在客单价急剧下探的这几年,星巴克明显自乱阵脚。一边迎合主流趋势推出优惠活动,一边又想坚守“第三空间”的定位,但较高的“空间溢价”与较低的客单价本身无法兼容的,最终结果无疑是星巴克与其引以为傲的“第三空间”属性渐行渐远。

